第七百三十六章 船炮-《顽贼》
第(2/3)页
城下随军匠人四个炉子火力全开,又铸出银条二百根。
捡钱,从未如此简单。
如果柳堤上的元帅军炮兵看向监军,那他们用的一定是看向财神爷座下送财童子的虔诚眼神。
但事实上,他们根本没空看监军。
伴着重炮接连开火的巨大轰鸣,河堤上硝烟尘土震荡而起,七斤八两的炮弹劲射而出,瞬息飞越百步,重重轰在河中舰队末尾的沙船之上。
九颗炮弹齐刷刷地轰在船艏,如破纸般打穿五寸船板,轰进艏楼内的船舱之中,而真正造成杀伤的,却是另外三颗炮弹。
一颗弹道稍向上偏,擦着艏楼砸进甲板兵棚,在棚内惊起惨叫连连,碾出一条血路跃至甲板,溅着鲜血肉末嵌进杉木一体制成的主桅底部。
另外两颗则向下稍偏,都打在船首水线以下,将水下甲板先后钻出个两个拳头大的洞,打进底舱之中。
“中了!”
岸上还没来得及欢呼,河中二十四条沙船的船首炮、持铳水兵就朝岸上硝烟密集之处展开还击。
海州水师的战船,看上去不怎么样,船板还没后金的楯车厚,船上的大炮也只在船首装备一位。
就这一门船首炮,其是也冒了很大风险。
沙船在设计上,就不是一种装备火炮的舰船,把重炮装在船头,为保证船舰均衡,船底舱要放很多压舱石,尾部遇险减速之用太平篮,也提前装上了石头。
这种沙船装大炮的改造,其实也是崇祯四年皮岛海战时的创新。
因为在此之前,大明在北方海域根本就没有敌人,更没有在海上用炮的敌人,所以船壳薄,也不在意舰载火力。
这从眼下太子河上的战事就能看出来。
二十四条船,载八门两千斤红夷炮、十六门两千斤大将军炮,火力看上去比元帅军一个旅的野战炮还强大。
但实际上……他们的大将军炮,比红夷炮要好。
虽然都是两千斤,大将军炮还是尚可喜到海州后自己铸的,他手上没有合适的铸炮匠,仿制的无敌大将军炮,口径、倍径都不大,只能打六斤炮弹。
但尚可喜铸的炮,比他手上的红夷炮要更好用。
他这八门两千斤红夷炮,生铁铸造,工艺非常棒,不可能炸膛,射程还极远。
缺点就一个:口径小。
这一式红夷炮,口径仅两寸一,打的是四斤圆弹和链弹,炮身非常厚实。
这一型号的红夷炮,是崇祯元年由刑部侍郎改兵部侍郎、总督两广的王尊德所铸。
当年他上任两广,正赶上朝廷要买红夷炮,他就从葡萄牙人那借了一门炮看了看,回去就自己闷头仿制。
王尊德没用铁里铜裹的工艺,只是铸生铁大炮,因此炮身厚重,但胜在便宜量大,一门大炮八十两银子都用不到。
当时朝廷赶上己巳之变,京师闻警,急需用炮,王军门就把自己的练手之作差人押解京师。
截止崇祯四年,王尊德从广东向京师先后解运自铸生铁红夷炮一百七十五门。
李九成那帮人叛乱,各路总兵围剿,两边用的都是王尊德督造的火炮。
火炮当然铸的好,唯独在形制上不利野战。
王尊德是给崇祯铸的城防炮,两千斤的打四斤炮弹、两千七百斤的打六斤炮弹,在设计上没有追求口径与威力,谋求的就是量大管饱且经久耐用,能捍卫京师。
毕竟他向京师进炮,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炮不能炸,不能在关键时刻耽误事。
正因如此,导致尚可喜的海州水师,在火炮上更仰仗自铸的无敌大将军炮。
轰然之间,二十四门重炮先后向河堤硝烟开火,红夷炮射圆弹,穿树碎石;无敌大将军放散子,密集铁子洞穿硝烟。
一轮齐射,就打得堤上炮兵扑倒一片,几乎被压制住。
看见这一幕,卢可用放心了。
他熟悉所有火炮的性能,虽然元帅军的野炮威力令他吃惊,一轮齐射就瘫痪了他一条船。
但只要他的船载火炮,在数量上能将敌炮压制,那接下来的登陆战斗就没问题了。
因为他所率这一甲喇,都是最老练的炮手,无敌大将军是佛狼机式的火炮,射速本来就快,只要能压住敌军火炮一次,就能在其撤退或被完全摧毁前,始终压制他们。
鉴于此景,卢可用随即命部下挥动旗帜,船上水兵在鼓声中争相跳下船舰,涉浅水登岸。
水兵一经上岸,即兵分五……不是五哨,是兵分五牛录,以马兵前驱,于河堤之下放箭掩护;中军为预备队,于沿岸搬运木石,保护后续军兵登陆。
左右两翼,则在骑兵掩护下一东一西绕行河堤。
第(2/3)页